曾几何时,服装行业曾是中国制造强大的标志,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。然而,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在走过一段前所未有的腾飞之路后,危机日渐显现。中国的服装企业持续地处于全球服装产业链的低端,仅仅赚取微薄的加工费,成为中国服装企业永远说不过去的痛。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服装加工业远胜中国的低成本优势,更加剧了中国的服装加工企业的危机。中国服装企业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?
代工之痛
“这件售价15888元的世界品牌西装,是我们生产的。我们自己进面料、制成品之后,卖给这家世界上最出名的服装公司的价格,连888元的零头都不到。”一位服装加工厂老板苦笑着说。
尽管中国的消费者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都以为,像阿玛尼、杰尼亚等国际一线奢侈品的面料都来自艺术之都的意大利,但实际上,绝大多数的面料来自包括这家纺织公司在内的中国纺织企业。更有甚者,不少国内服装公司推崇阿玛尼等品牌,花高价从海外进口同款面料,却不知道这些面料就是中国企业出口过去的。这种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出口转内销,只是无谓地提高了面料的价格,让海外企业不费丝毫之力赚了差价,增加了国内企业的负担。
除了面料产自中国,世界奢侈品牌服装的辅料也大都来自中国。为了打上“made in Italia”这几个单词,一些奢侈品牌的一整套衣服中,很可能只有几枚纽扣是意大利本地产的,其他的辅料统统是中国制造。而衣服的加工,则更是毫无疑问地在中国完成。东莞这些地方有着无数的服装加工厂。阿玛尼为中国的制造、加工企业支付了不到1000元,拿到了成品在中国销售,售价却是在10000元左右。
业内专家指出,中国的纺织行业规模巨大,配套完善,设施先进,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品牌服装消费国,完全有能力打造一流品牌的服装企业。但是中国的一些企业观念相对保守,满足于为世界品牌代工、赚取加工费,对自己打造品牌的欲望和信心不足。
服装代加工优势不再
据了解,零售巨头UNY计划在2014年完成在华服装生产比例从74%降至65%的工作,而将在泰国生产比例从9%提高至13%;日本三阳商会在缅甸新设的工厂也已在去年开始投产;三菱商事更是计划在2016年之前,在印度尼西亚投入60亿日元新建7家合资工厂,以向日本和欧美服装企业提供贴牌生产。
之所以向孟加拉国、缅甸转移,首要原因便是中国的人力成本持续增长,而孟加拉国、缅甸等国的人力成本稳定且远低于中国。甚至不少中国企业也将国内的服装厂转移到了东南亚。由于这些国家的人力成本低,即使加上物流、关税等费用,进口到国内再销售,整体成本也要比国内生产低15%以上。不要小瞧了这15%的利润,这对于国内服装加工企业可是极大的诱惑。因为服装加工本来毛利率就很低,有的甚至还不到3%。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,孟加拉国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针织品出口国。这简直就是1980—1990年代中国服装加工业迅速兴起的再现。
除此之外,东南亚欠发达国家还有着远比中国优惠的地租,以及更稳定的工人来源。“尽管现在服装工人的月薪已经上涨到2000~3000元,企业还有四险一金和食宿等方面的投入,但就是这样,很多企业依然招不到工人。”一位中国服装厂老板这样抱怨道。
服装企业如何转型
业内专家指出,中国国内的服装市场已经进入了“比创意”、“拼品牌”的时代。中国的消费者,对品牌和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认同与需求与日俱增。这对服装行业来讲,既是巨大的压力,也是前所未有的际遇。闯过去,就会占据产业链的高端,成为行业的领军者。
当然,一个品牌从诞生到家喻户晓,需要时间的培育。中国的服装企业,可以通过收购、参股等形式,与国际品牌企业进行合作,进而借助品牌的经验,提升自主品牌的档次,使自主品牌实现飞跃。浙江富丽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钱珏美表示,富丽达集团收购加拿大纽西尔公司,就对富丽达的品牌提升起了积极的作用。
除此之外,乘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东风,深度融入移动互联,打造O2O闭环,也成为中国服装企业转型的出路之一。2013年中国的服装网购规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,占了全部网购的1/4以上,高居网购榜首。2013年11月11日,淘宝和天猫商城共实现销售额350亿元。据业内专家估算,2016年中国服装网购交易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,这将为中国服装企业的电商化转型提供巨大的空间。
在电子商务浩荡潮流的带动下,国内的服装品牌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专业电商运营团队。李宁、真维斯、美特斯邦威、报喜鸟、贵人鸟等企业将电子商务升格为事业部,并由集团董事长或副总裁直接分管。这些品牌服装企业加速了电子商务的步伐,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以凡客、梦芭莎为代表的服装企业,更是建立起自己的垂直型B2C平台。把握好这段红利期,将是服装企业实现升级转型的重要机遇。
前有国际品牌的压力,后有东南亚地区的成本优势,中国的服装企业正处于不上不下、又不得不向上前进的尴尬时期。当前中国经济的大势和服装企业的状况,要求中国服装企业必须由主要人力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,增强创新意识,做大做强自主品牌,升级运营模式,从生产优势转向品牌优势转变。只有这样,中国服装行业才有希望。